2009年8月7日星期五

秀外慧中的張幼儀.她是誰?


一無所懼鐵娘子, 中国第一个女银行家张幼仪 !


人間四月天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劢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宝山县,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为当时知名医生。张幼仪排行兄弟姐妹第八,曾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他追求新思想追求浪漫,而张幼仪是位传统女性,她外柔内刚,坚忍不拔,她的朴实与柔韧丝丝相扣,却不能被徐志摩领略,徐志摩所梦想的浪漫和才情使他们俩之间缺乏激情。
婚后徐志摩入北京大学读书,又到美国留学,等他到英国康桥留学时,夫人张幼仪也到英国与徐志摩同住。


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幼仪,名嘉玢,名门望族之女。张幼仪是一位非常贤淑的女子。熟识她的人回忆说:“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秀外慧中,亲故多乐于亲近之,然不呼其名,皆以二小姐称之。”徐志摩和张幼仪是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结成伉俪的。婚后第二年,徐志摩北上求学,小两口是离多聚少。张不愧为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孝敬公婆,掌财理家。徐家是江南有名的富商,家里开办有电灯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开始张幼仪是帮助公公理财,后来公公干脆全权委派给儿媳全面经营管理。徐志摩和张幼仪生有两子,一子乳名阿欢,学名积锴,是由张幼仪抚养成人的。另子夭折于德国。

  徐志摩婚后从北上求学到去美、英留学,这段时间内,徐张二人是和谐的。后来徐志摩致父书信,恳盼其妻到英国陪读。
  1921年张幼仪到达英国,和徐志摩住在伦敦郊区的一个名叫沙士顿的山村里。徐志摩和张幼仪在这里度过一段温馨甜蜜的生活,直到另一个才艺双绝的少女林徽音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里。


据说徐张离婚以后书信通得更多了,“感情更好”。不知确否。
那时徐志摩已经与张幼仪在柏林离婚了,发表了《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例离婚事件。离婚时,他还写了一首《笑解烦恼结》送给张幼仪,即使离了婚,他的烦恼并不因此而消失。


《笑解烦恼结》
(送幼仪)
这烦恼结,是谁家扭得水尖儿难透?
这千缕万缕烦恼结,是谁家忍心机织?
这结里多少泪痕血迹,应化沉碧!
忠孝节义--咳,忠孝节义谢你维系
四千年史髅不绝,
却不过把人道灵魂磨成粉屑,
黄海不潮,昆仑叹息,
四万万生灵,心死神灭,中原鬼泣!
咳,忠孝节义!
东方晓,到底明复出,
如今这盘糊涂账,
如何清结?
莫焦急,万事在人为,只消耐心共解烦恼结。
虽严密,是结,总有丝缕可觅,
莫怨手指儿酸,眼珠儿倦,
可不是抬头已见,快努力!
如何!毕竟解散,烦恼难结,烦恼苦结。
来,如今放开容颜喜笑,握手相劳;
听晚后一片声欢,年道解散了结儿,
消除了烦恼!



词:许常德曲:郭子编曲:nathan wang

四月天
梅雨厌厌
在窗前
淋湿的燕
在屋檐
四月天
总是带伞的思念
我想见
你的脸
念你的时光
比相聚长
怨你的界限
比爱短
给你的逃亡
无限宽广
直到你心慌
放你走
换我忧
忧快乐
忧温柔
太过蹉跎
我并非别无选择
只是不想再错
也许我真的爱的
你给不了我
换我走
放你过
过缘份
过执著
享受漂泊
在另个四月他日
陌生地重逢
愿你快活
而我也自由
给你的逃亡
无限宽广
而我也自由

1926年夏天,张幼仪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上海。张到硖石去看了儿子后回到上海,就向徐家提出她要携带儿子去北京居住,并让孩子在北京读书。徐家对张幼仪被迫与徐志摩离婚一事仍未释怀,徐父当然同意她的要求,并将徐家财产的三分之一分给她和孩子,因此张幼仪每月有徐家汇来的生活费,在北京过着较舒适的日子。

不料好景不长,张母在沪逝世。噩耗传来,张幼仪结束了在北京的生活,携儿南下奔丧。此时张公权除主持上海中国银行行务外,并兼任中国银行副总裁,已煊赫一时,成为金融界巨子。张幼仪在上海妇女界很有声望。她一度在东吴大学任教,教德语,不少名女人都愿与她交往。上海南京路红庙旁边,原有一家“上海女子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女子银行),是一些妇女所办,行内职员女性居多,但经营不善,濒临倒闭。

此时她们看中了张幼仪,因为她既是张公权的妹妹,又是漫游欧洲归来,才学兼优,于是极力动员她放弃东吴大学的教职,聘请她出任该行总裁。张幼仪也想在上海干一番事业,因此就答应下来,但因为乃兄公权是“张总裁”,她提出只要副总裁的名义即可。

张幼仪把她的办公桌放在大堂最后角落上,她说这样对全行业务和职员办事能力可一览无遗。她每天上午9时准时上班,从不迟到;下午5时下班后还请了一位老先生,专门为她补习中文。在张幼仪的努力下,又有乃兄做后台,上海商业银行的陈光甫和浙江实业银行的李馥荪也对她大力支持,因而很快反亏为盈,在上海银行界崭露头角,名噪一时。张幼仪是中国女性主持银行的第一人。

与此同时,张幼仪还大做股票交易,盈利极丰。1934年,乃兄君劢参与领导的国家社会党聘请她去管理财务。从此张幼仪既是银行家又是企业家,还与政治发生了关系。就这样,她在上海干了二十多年。上海解放前夕,张幼仪去了香港。后来她与一位姓苏的医生相遇并结合。之后,两人在香港共同生活了28年。1972年苏医生病故,张幼仪乃去美国,与爱子团聚,1988年以88岁高龄病逝于纽约。


徐志摩与张幼仪情感揭秘
 
韩石山

几十年过去了,这苦命人终于在去世前说了实话。她活了八十八岁,一九八八年在纽约去世。她的侄孙女张邦梅小姐,一九九六年九月,在美国出版了英文著作《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BoundFeelandWesternDress),由道布里几(Doubleday)出版社出版。两人关系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张邦梅是张幼仪的八弟张禹九的孙女。她的父亲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她已是第三代移民,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系,主修中国文学,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法律学位,曾在纽约任律师。从一九八三年到八八年张幼仪去世前,她和姑婆谈了五年,先写成毕业论文,再充实成传记著作。“姑婆看过我的论文”,内容的真实性是可以信赖的。会不会肆意诋毁呢?也不用担心,作者反复强调,张家始终以徐志摩为荣,张禹九临终叮嘱孙女,写书时“对徐志摩要忠厚些”。就是这位爷爷,遗嘱中要家人在他的葬礼上朗诵几首徐志摩的诗。

  起初她是怀着敬仰的心情,来探索徐志摩与姑婆的婚姻的,而事实却一次次地引起她的质疑与愤懑,为姑婆所受的屈辱,为徐志摩的冷酷无情。

  她万万没有想到,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
。“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一九二○年冬,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过去都认为是徐志摩思念妻子,写了那封乞求父亲的信,现在知道了,这封信多半也是应张君劢之请而写的。分居数年又有了子嗣,当时的情势,没有理由不让张幼仪出国。不是徐志摩要她去的,而是婆家送她去的。而公婆所以送她去的理由,也只是提醒徐志摩对家里的责任。再没有比张幼仪本人的这个解释更为合理了。

  若是思妻心切,他不会那样去迎接她。
1920年冬,张幼仪远离故土幼儿,只身前往伦敦(注:徐志摩在美追随罗素未遂,转而到英国。进入伦敦大学政治学院。)与丈夫团聚。夫妻两在异国他乡度过了一段美满祥和的时光。或恩恩爱爱蜜语甜言,或呼朋引类阔论高谈。这个临时的小家庭里其乐融融。二人还联袂拜访了林长民(徐志摩的忘年交,林徽音之父。书法家,政坛名人)。也就是那天,张幼仪第一次见到林徽音,并为她惊才绝艳而倾倒。

  转眼已是春天。成为剑桥大学皇家学院一员的徐志摩亲近了美丽的康河,也爱上了天才的林徽音。他们一起谈诗歌,谈康河,谈自然,谈宇宙……他们互相感动,互相崇拜。他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

  感情既已偏离轨道,怎能虚与委蛇?徐志摩到底是个真诚、爽快的人,他很快将真相告诉了张幼仪。

  我想,那阵子,他一定是被爱蒙蔽了性灵。他竟然丝毫没注意到妻子那日渐丰满的身子:妻子怀孕了!是的,其时,张幼仪已有两个月身孕。徐志摩愧疚,悔恨。他无心伤害她,但伤害已经造成。

徐志摩是觉得对不起妻子,但也仅仅到此为止。如果对徐志摩盖棺论定的话,那麽,我说第一个评价应该是“浪漫”,想来多数人都不会反对。“浪漫”究竟是什麽样子的?这个问题,自然见仁见智。而在我看来,自私与放纵,本是浪漫的一双任性的孪生子。


  三个星期后,轮船终于驶进马赛港的船码头
。“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

  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

  在由巴黎飞伦敦的飞机上,张幼仪晕机呕吐,徐志摩把头撇过去说:“你真是个乡下土包子!”话才说完没多久,他也吐了,张幼仪也不甘示弱,轻声脱口说:“我看你也是个乡下土包子。”

  在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柏林那一段生活,过去总说徐志摩如何的仁义,如何的善良,现在也知道了,徐志摩对待张幼仪是很不友好的,直可说是惨无人道的。

  两人在沙士顿住下,不久张幼仪怀孕,此时徐志摩正在疯追林徽因,无暇顾及,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

  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

  徐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过后不久,徐志摩带一位中国女留学生来家中吃饭,书中叫她明小姐。送走客人,徐问张,对这位明小姐有什么看法,张说:“她看起来很好”走来走去的徐志摩,把脚跟一转,好像张幼仪的评语把他的烦躁和挫折一股脑儿宣泄出来似的,突然尖叫说:“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

  书名即由此而来。张幼仪是天足,徐志摩后来也很少穿西服,这只是一种象征,象征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国和西方,传统和现代。

  徐要马上离婚,见张不答应,竟一走了之,将张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明知张的去向,却不予理睬。只在要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柏林。

是张幼仪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和尴尬。她同意分手,同时决定去柏林求学。她分明是不忍心看到徐志摩受煎熬,而她自己也需要换个环境来抚平创痛。为了徐志摩的幸福,她可以做出牺牲——这不是空话,因为她真的做到了。或许,她已明白:爱,无所谓公不公平,因此也无所谓委不委屈。张幼仪这个决定,不是什麽“男子汉气概”之类苍白老套的词所能概括的。请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试问又有几个“男子汉”能做到呢?

  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

终于从小脚的阴影里走出,成为一个“穿西服”的,令人瞩目的新女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经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
1921年下半年,张幼仪怀着未出世的孩子,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伦敦,来到德国柏林。这段期间,她更发奋的学习,小心翼翼地保养、调理自己,把所有的怜惜,所有的爱,都倾注给腹中正在成长的小生命。

  次年2月24日,张幼仪产下次子彼得(德生)。徐志摩在彼得满月之际匆匆赶到柏林。由好友吴经熊、金岳霖作证,张幼仪和徐志摩分别在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正式结束了二人的夫妻关系。  

  张幼仪以她惊人的人格力量度过了她人生的第一个难关。本可以更轻松地学习,更自在地生活,看着儿子快乐地长大成人。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现实有时也真残酷如魔鬼。1925年,才满三周岁的小彼得患肋膜炎夭折了!万里迢迢赶来的徐志摩,看到的是小儿子彼得活拨可爱的遗像、一撮冰冷的骨灰,和张幼仪凄惨无比的面容。

  幼仪泣不成声地向徐志摩叙说小彼得的一切:小彼得对音乐特别敏感,具有非凡的慧根;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小彼得听到音乐就在婴儿车上手舞足蹈;稍大一点后,小彼得喜欢贝多芬,瓦格纳;每当听到中国戏,听到锣鼓声,小彼得就立即捂住小耳朵;小彼得半夜里忍不住技痒偷偷地爬起来弹妈妈刚刚给他买回来的琴;小彼得抱着琴睡熟了;小彼得喜欢站在桌子上拿根短棍模仿音乐会指挥;小彼得下葬时,为他送葬的八十人都伤心落泪;街坊邻居时时追忆小彼得的聪明可爱;小彼得常常念着父亲的名字,翻来覆去地抚弄并用小嘴亲吻父亲的相片……

  现在父亲来了,小彼得却走了。

  在彼得坟前,徐志摩放声痛哭。把一腔幽愤向墓中的爱子细细倾诉。他忏悔,追问,迷茫。这个时候,张幼仪又一次以她可惊可佩的人格力量跨过丧子的哀恸,向徐志摩伸出温暖的手。千方百计地安慰他,陪他上剧院看歌剧《茶花女》,陪他去巴黎、威尼斯、罗马等地旅行。在与徐志摩离婚后的三年里,在柏林艰难困苦的留学育子生活之外,她跟徐志摩书信往来不断。无论是不是夫妻,她都是徐志摩最可依靠的人。

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非看不得的感人一幕:徐志摩向懷孕的張幼儀提出離婚





  徐志摩对张幼仪是这样的,张幼仪对徐志摩的感情又如何?这是个非常微妙的问题。还是听听张幼仪的自述吧──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人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不是说不定,可以肯定地说,张幼仪是最爱徐志摩的,因为她对徐志摩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爱不爱她。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

张幼仪送挽联:万里快鹏飞,独憾翳云遂失路;一朝惊鹤化,我怜弱息去招魂。


不惯抒情的张幼仪,真情偶尔流露,令人动容。她一诺千金,尽心服侍徐志摩的双亲,为其养老送终;精心抚育儿子徐积锴,终使其成才。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遇难。张幼仪的心死了。她侍奉公公,抚育阿欢,全力管理徐家产业,一如既往(注:1922年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后不久,徐申如给当时身在柏林的张幼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催人泪下的长信。坚决挽留她留在徐家,认作干女儿。把家政大权交给她。张幼仪同意了徐申如的恳求。)此后,她创办了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策划筹建过学校,做过民主社会党执行委员会委员。1949年,定居香港。



1949年上海解放,张幼仪赴香港定居,方中止寄钱接济陆小曼。她说,照顾陆小曼是我儿子的责任。

1969年,张幼仪亲赴台湾,找到梁实秋、蒋复璁——梁实秋是赏识徐志摩的文友,蒋复璁是徐志摩的表弟。她说,希望你们两个出面,给徐志摩编一套全集,资金由我来出……30多年后,徐志摩全集终于面世。

夕阳西沉,余晖脉脉,张幼仪以沉静的语气,向侄孙女张邦梅讲述业已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往事:“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对与徐志摩有过情感纠葛的几位女人,张幼仪保留独特的评价体系——陆小曼终嫁徐志摩被她原谅,却对林徽因耿耿于怀。

张幼仪,这位弱小的东方女性,她化茧成蝶的努力,她涅槃的姿势是那么动人。


  
    当她得知徐志摩正在追求陆小曼时,她衷心祝福他们终成眷属。

  她把自己的痛苦深深地掩藏,把自己的感情深深地封存了。

    在香港,一个小她三岁,善良潇洒的医生──苏季子走进她冰封的世界。慢慢的,她的心融化了,她的爱复苏了。1953年8月,孤单漂泊了31年的张幼仪与苏季子在日本东京银行大街一家大酒店举行了一场盛大隆重的婚礼。54岁的新娘淡雅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红光……

  冥冥中,徐志摩那单纯热烈的人生观感召着她──为了爱,一切都是值得的。

  1989年1月,张幼仪含着微笑告别了人间。

  她的后半生,是长寿而美满的。

  她的一生,于人于己,问心无愧;她作为一个妻子,超越了妻子;作为一个母亲,超越了母亲;作为一个女人,超越了女人;她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一位杰出的企业家。她健全的人格和开阔的胸襟,包容了徐志摩,回应了苏季子,也净化了这个世界上所有仰望者的灵魂。让我们默诵那句伟大的格言向她致敬:永恒的女性,引导人类上升!



6 条评论:

  1. 铁娘子,

    原来张幼仪和陆小曼一样,都来自苏州啊,却不知道林徽因又来自何方?


    好奇心

    回复删除
  2. 不对,陆小曼不来自苏州,她过世之后被葬在苏州。
    来自苏州的只是张幼仪。一个徐志摩最敬重的女人

    回复删除
  3. 親愛的好奇心:
    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
    陸小曼是江苏常州人!

    舍迪:
    黑白照的才是真正的的张幼仪哦!
    有自信的女人是最美的!
    向她致敬!

    回复删除
  4. 美美:
    她是男人自私的犧牲品!
    幸好她懂得振作起來!
    你也是,一定要向她學習!

    :)花心

    回复删除
  5. 张幼仪守在在家鄉亦力求上進的苦學英語,以為只要緊緊追隨丈夫的腳步便能抓住丈夫的心。可是當她遠渡重洋來到英國,才知道徐志摩在旅英期間邂逅了一位才情洋溢的清麗少女林徽音。

    有一天,邮差把徐志摩的一封淡蓝色的信交到张幼仪的手里,张幼仪无意中拆开,读了一半,便觉得天旋地转。她做梦也想不到,这封信竟是林家大小姐的亲笔。林徽因在信中说道:"我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够爱我,就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真正的选择,你不能对两个女人都不负责任……。"

    张幼仪恨自己糊涂,徐志摩足足有半年时间言必称林徽因,她见过他们在一起时徐志摩那魂不守舍的目光。她不能忍受命运给她的当胸一击。

    张幼仪18岁嫁给了徐志摩,那时还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她把一生都托给了这个本来应该相依为命的男人。

    张幼仪是大家闺秀出身。他们的结婚是张幼仪的二哥从中撮合的,他也是志摩的好友。

    从1916年结婚至今四年以来,他们已有了一个孩子,志摩也非常喜爱,难道这一切他都忍心抛下?

    张幼仪平静地看着徐志摩读信,志摩怔怔地发着呆。

    人在異鄉又懷有身孕的幼儀,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幾度失去求生的勇氣,但最後她終於堅強起來,答應志摩的要求並決定留在異鄉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徐志摩和张幼仪生有两子,一子乳名阿欢,学名积锴,是由张幼仪抚养成人的。另子夭折于德国。

    離婚後的張幼儀,留在德國求學、回國後接辦上海女子商業銀行,一生卻沒有走出徐志摩的世界,這以後、她跟夫家維持著奇異的關係、成了乾女兒,和徐志摩保持友誼及更深切的關係、共同經營事業,還替他奉養雙親、連喪事都由她承辦主持。

    回复删除